經濟強縣 建築之鄉 桓台

淄博市桓台縣位於魯中山區和魯北平原的結合地帶,是全國聞名的“噸糧首縣”和“建築之鄉”,建築業位居全省建築業十強縣之首。桓台縣總面積509平方公里,轄8個鎮、1個街道辦事處、2個省級經濟園區,335個行政村、12個居委會,總人口50萬人,是全國百強縣、全國文明縣城。

桓台縣城一角

桓台擁有悠久的歷史。早在4000年前就出現了人類文明,境內史家遺址出土了中國迄今最早的甲骨文。西元前206年設縣,1228年置新城縣,1914年因境內有齊桓公戲馬台,更名為“桓台縣”至今。

桓台擁有深厚的文化積澱。桓台人傑地靈,英傑輩出,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湧現出了大量文人豪傑。清初文壇領袖王漁洋,不但因其清正廉潔被譽為“一代廉吏”,更因創立“神韻說”被譽為“一代詩宗”。此外,顏斶、魯仲連、轅固、徐夜、王重光、王象乾、王象晉等都在中國歷史上產生過重要影響,他們的故事至今仍為人們津津樂道,他們的遺跡仍供後人瞻仰膜拜。其中,五賢祠是為紀念魯仲連、諸葛亮、蘇東坡、轅固、顏斶五位賢士而立,“徐夜書屋”因明末清初文人徐夜隱居于馬踏湖邊而得名。四世宮保坊始建於1619年,是為表彰清康熙朝文壇領袖、刑部尚書王漁洋伯祖、兵部尚書王象乾五戍邊關,護國有功,並追封其上三代均為“光祿大夫柱國太子太保兵部尚書”,故稱四世宮保坊,整組建築集古代建築、雕刻、書法藝術於一體,被譽為“華夏第一磚坊”。史家遺址位於桓台縣田莊鎮史家村,該遺址原為一高埠,現存南北長約600米,東西寬約500米,遺址中發現的兩片已殘缺的甲骨文,是目前已知最早的甲骨文,較安陽殷墟商代甲骨文至少提前300年。桓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厚,民間舞蹈距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,是民間扮玩的一種表演形式。顫身抖肩、翻手搖扇是《傻子撲蝶》的兩個最基本動作,也是區別於其他舞蹈的顯著特點。

桓台擁有豐富的旅遊資源。這裡既有秀麗開闊的四季秀水,又有文化氣息濃厚的名人故居,既有鐫刻厚重歷史的文博名館,又有充滿現代魅力的城市掠影。其中,馬踏湖景區位於桓台縣東北部,相傳,春秋戰國時期,齊國稱霸六國時,齊桓公會盟各路諸侯,聚兵列陣,平地馬踏成湖,因此得名“馬踏湖”。 全湖東西12公里,南北8公里,方圓96平方公里,先後被評為“國家農業旅遊示範點”、“國家AAA級旅遊區”、全國水利名勝風景區等。

馬踏湖景區一角

王漁洋故里景區位於桓台縣新城鎮,是一組以明清古建築群為主體的歷史文化景區,規模宏大,保存完整,現為全國(省)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、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、中國社科院古代文學研究基地、山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、山東省社會科學普及教育基地、省直機關傳統廉政文化教育基地、淄博市反腐倡廉教育基地,榮獲“國家優質工程獎”、“國家文物保護最佳工程獎”。 

王漁洋故居

四世宮保坊

桓台擁有經濟趕超、跨越發展的雄厚魄力。近年來,桓台縣主動適應引領新常態,圍繞“一個定位、三個著力”總體要求,突出工業強縣、文化旅遊、生態文明、城鄉一體等重點工作,縣域經濟保持了平穩健康發展的良好勢頭。

Lost your password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