千年佛都 儒釋聖地 汶上縣
汶上縣古稱中都,位於濟寧市最北部,總面積877平方公里,轄2個街道、13處鄉鎮和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、495個村(居),總人口80萬。汶上歷史悠久、文化燦爛,儒家文化、佛教文化、運河文化在此交相輝映,是北辛文化、大汶口文化的發祥地之一。

汶上縣城一隅
濃厚的歷史文化。明朝嘉靖年間,汶上相繼四人出任尚書之職,兵部尚書路迎、戶部尚書王杲、吏部尚書吳岳、工部尚書郭朝賓,“滿朝文武半江西、小縣不大四尚書”的美譽全國盛傳。現城區繼續沿用的尚書路、花園路(取自路迎、王杲、郭朝賓三尚書建花園舊址)、仁義胡同等,用於激勵後人積極探索,增強趕超前人的動力。
傳統的儒家文化。汶上古稱中都。西元前501年,孔子宰中都。行之一年,四方則之。行教化,勸農耕,百姓安居樂業,達到了夜不閉戶、路不拾遺的安定局面。孔子在中都形成的教化方法和施政理念奠定了儒家文化的思想基礎。
悠久的佛教文化。佛教于西漢哀帝元壽元年傳入中國,至東漢末年三國曹魏南北朝時期漸傳入汶上。唐宋時期已成為北方佛教聖地,及至明清,縣境內寺院尼庵林立。據《汶上縣誌》記載,縣內較大寺院數十處,至今尚有十餘個以寺命名的村莊。

俯瞰寶相寺
獨特的運河文化。汶上縣的南旺鎮有著一處重要的運河分水樞紐——南旺分水樞紐,人們習慣將那裡古建築成為“分水龍王廟”。它是京杭運河全線科技含量最高的分水樞紐工程,有著“運河都江堰”之稱。南旺分水龍王廟建築群遺址、運河磚砌河堤、邢通斗門遺址、許建口斗門遺址、柳林閘、十裡閘、寺前鋪閘等7個遺產點和會通河(南旺樞段)、小汶河2處河道被列入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點。
區位交通優越。汶上處於中國華東地區的中心地帶,交通發達,物流系統完善。日蘭高速、濟廣高速、濟徐三條高速穿越縣境,105國道縱貫南北,東距京滬鐵路兗州站30公里、京滬高鐵曲阜東站50公里、西距京九鐵路梁山站40公里、南距兗菏鐵路濟寧站35公里,與濟南形成1小時經濟圈,與濟甯、泰安形成半小時經濟圈。
資源優勢明顯。全縣可開採礦產50餘種,主要有煤、鐵、花崗岩等資源,其中煤炭儲量30億噸、可開採量18億噸,鐵礦石儲量近億噸,花崗岩儲量13億立方米。
文化旅遊發達。汶上因佛而“聚”、因儒而“達”、因禪而“變”,先後榮獲山東省旅遊強縣、山東縣域旅遊十強等稱號,規劃形成“三區一帶”旅遊發展格局,佛教文化遊、運河古跡遊、生態民俗遊、休閒觀光遊四大旅遊產品各具特色。目前,中都佛苑旅遊區已被確定為省級文化產業示範區,寶相寺景區、蓮花湖濕地先後晉升國家4A級旅遊景區,南旺樞紐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順利掛牌並創建為3A級景區。以同在尚書路一線的寶相寺、關帝廟和文廟(孔子政德教育基地)為核心,全面打造了獨具特色的“儒釋道”風情文化旅遊街區。

蓮花湖濕地一角
科學跨越發展。近年來,汶上縣牢牢把握“求突破、爭進位”總要求,大力推進“產業興縣、工業強縣”發展戰略,形成了紡織服裝、工程機械、鹽煤化工、機電節能與發電機組、現代服務業、現代農業等主導產業。聯想控股集團、如意集團、中鋼集團、兗礦集團、銀座商貿、蒙牛集團、魯能基團等一批世界500強、國內500強企業先後落戶汶上。